黄冈市教育党组书记、局长何兰田(前排右一)到学校调研
在黄冈,“优质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形容词,而是一个动词——
仅年,黄冈市新建(扩建)幼儿园32所,新增学位个;新建义务教育学校14所,新增学位2.28万个。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城乡、校际双向交流余人次……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黄冈迈出“上好学”坚实步伐,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上新”。
兴建设,家门口的学校多起来
时尚现代的新学校、宽敞智慧的新教室、焕然一新的新校园……近几年来,随着新建、改扩建的学校拔地而起,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从家里出发5分钟到校,好方便!”“学校环境好,设施齐全,条件真不赖。”近日,走进黄冈市齐安学校就听到了家长学生们的称赞。
年底,为破解城区学位不足,供需矛盾加剧,黄州城区4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启动。黄冈市齐安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4所学校按照“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打造,现代化教学楼、标准化运动场地、室内篮球场,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手工、陶艺、科学、创客等各种功能室都是按照国家最新标准配置,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需要和个性化发展。
年9月1日,4所学校迎新,新增学位个,极大缓解了城区义务教育学位压力。
与黄州区一样,为增加学位供给,实现就近入学,其他县市区也“大动作”不断。3年里,英山县共有50余所中小学、10所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并如期投入使用,新增中小学学位余个,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多个。年,罗田县将完成凤山中学、城西小学、城南新区幼儿园项目建设等共11个重点建设项目。
城区优质资源扩充了,农村学校怎么办?他们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回答——
黄梅县岳飞小学创办于年,原校条件极为简陋,已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年,县教育局投入万元整体迁建了岳飞小学。新建后的学校不再面临“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的尴尬局面。
两年来,黄梅县教育局统筹资金3亿元,全面改造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消除危房,新建、改扩建教学及辅助用房约6.9万平方米,生活用房3.7万平方米,运动场8万平方米。全县22所公办初中做到了运动条件标准化,生活条件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年来,黄冈教育要素保障水平实现新提升。
年,全市教育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个,实际完成投资30.65亿元;争取资金5亿元为所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投入1.55亿元实施“清凉教室”工程,所学校台节能空调全部安装到位;累计资助困难学生48.3万人次,资助资金6.17亿元。
年,全市重大项目投资目标35亿元,重点谋划新建公办幼儿园15所,新建义务教育学校10所。
新动力,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双减”政策推出前,学生每天为了写不完的作业发愁,而家长因为学区房、补课费发愁;刚开始落实“双减”,学生、家长又为升学焦虑。黄冈“三招”为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注入新动力。
提高作业含金量,让学习快乐起来。
在除夕万家团圆的日子里,黄梅县晋梅中学学生李知瀚在妈妈的带领下,提着水果点心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这是该校结合日常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实际,设计了一份“年心理健康寒假作业”。
寒假期间,黄梅县教育局为中小学生制定了广泛阅读、锻炼身体、培养兴趣、传承文化、孝亲敬老、劳动实践六类寒假教育实践作业,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指导服务。
“让优生‘吃饱’,让中等生‘吃好’,让学困生‘吃得了’!”武穴市实验小学在作业布置上,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先后出台《作业管理实施方案》《作业管理制度》《作业公示制度》等办法。
通过三“分”策略,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爱上做作业、乐于做作业,使学生学得精、学得好。
“双减”以来,我市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作业要更加注重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并要严格把控作业的质量与数量和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在全省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中,我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情况得到较好评价。
定制优质课后服务,拓展学生成长的空间。
在黄冈思源实验学校科普种植实验室,孩子们播下一颗太空种子,收获一个航天梦想。他们通过对“太空种子”的种植、观察、实践、记录,从中分析探究着植物生长的奥秘。
黄冈市东坡小学少工委通过系列少先队活动,精准发力,推动少先队服务“双减”工作落地见效,拓展学生成长的空间,让星星火炬闪耀“双减”新空间,让家校社协同共育新时代好队员。
近年来,我市推行“5+2”模式,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两个“全覆盖”。加强课后服务规范管理,优化课程和活动内容安排,科学指导各地各校课后服务,以完成作业、进行学业培优补弱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基本完成家庭作业。同时,会同市科协、市关工委等部门,我市开展科普资源及“五项活动”进校园活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
优质课后服务不仅丰富多彩,还各具特色,“作业辅导+兴趣课程”定制课后服务模式已形成。
提高课堂质效,教育教学方式活起来。
4月18日上午,来自黄州区24所学校余名语文教师参加全区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展评活动。像这样促进广大教师学习新课标、践行新课标,努力将新课标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比拼,让黄冈让老师们“卷”起来。
年,我市6所学校和1个教科研单位教学成果获省基础教育成果奖。开展的劳动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获省级“好课例”说课一等奖6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获中小学劳动教育“小能手”一等奖10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15个。
我市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以黄冈中学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验为蓝本,认真策划、组织开展全市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专题培训,共组织8期全市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专题培训班,培训干部人。
新探索,放大名校效应“扩容”优质教育
“快传左路”“进了!”4月25日一早,在英山县实验小学莲花校区足球场上不断传来此起彼伏的呐喊声。这是该校足球队为准备参加市级比赛而开展的攻防训练。
一所不足人的小学可以代表全县参加市级足球赛,这是我市县域“教联体”试点改革成果之一。
县域教联体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实验小学莲花校区原是温泉镇莲花小学,虽地处城区,但既没有一块满足开展足球训练的场地,也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英山县教育局将实验小学与莲花小学合并,通过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两所学校优势,把莲花小学做大做强。
今年秋季开学后,英山县实验小学教联体又增一名新成员——投入万元地处城西的英山县思源小学已建设完成。届时,将形成本部校区、莲花校区、城西校区“一校三区”融合共建型教联体模式。
县域教联体使优质资源“扩容”——
以前,黄冈市区家长眼中,享受优质教育,只有“华山一条路”——幼儿园读黄冈市实验幼儿园,小学上黄冈市实验小学,初中读黄冈市启黄中学……
年,黄州区进行了教联体改革试点,在原有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组建2个教联体示范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黄冈市启黄中学与黄冈市实验中学组建教联体,初一新生可在两个校区中自主选择入学地点,一定三年不变;黄冈市实验小学与黄州区赤壁小学、黄冈市第四小学组建教联体;黄冈市第二实验小学与黄州区路口小学组建教联体。教联体打破了校际之间壁垒,同一教联体的学校,教育资源实行了大调剂、大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
县域教联体放大“名校效应”——
多年来,家长更愿意“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就读,造成“乡村空”“城镇挤”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师资力量不均衡。
武穴市本着“共建、共赢、共享”原则,组建武师附小、江林小学、明德小学融合型教联体。每年,优质学校选派30%的教师到分校调配交流,并实施体育、绘画、音乐等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帮扶”制。教联体试点在“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文化共生、考核共体”的同时,持续放大“名校+”“名师+”“互联网+”效应,推动教联体学校发展共进,共同缔造出城乡教育新生态。
成熟的经验可以复制。目前,教联体试点改革列入市委深改委对县市区全面深化改革“10+3”考核项目。高质量完成省级教联体试点申报工作,经省教育厅评审,全市共10个教联体被确定为省级试点学校,每个县市区各1个,县域“教联体”试点改革蓝图初现。
来源
鄂东晚报
作者
记者何皎月陈波澜通讯员郝美卿
编辑
黄俊杰
审核
陈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