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他背负着家庭重担,只身一人奔赴山东打工。二十年后,他衣锦还乡,不求回报建设美丽乡村。他就是“黄冈楷模”、“一派两聘”先进个人楷模(选派到村“第一书记”、选聘村党组织名誉书记、村级发展顾问)——朱兵胜。
远离故土乡愁难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罗田县河铺镇文家庙村岳家冲的村民朱兵胜家境贫寒,一家人居住在破瓦寒窑的土坯房里,只要一下雨,房子就面临倒塌的危险。为了养家糊口,朱兵胜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初到山东的朱兵胜在金矿打零工,别人一天工作8小时,他就一天工作15小时,最多时一天能挣三十块钱。工作踏实认真的他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他从底层零工一步一步打拼到小承包商、大承包商。矿上工作的二十年,使朱兵胜积攒了一定的财富。
▲朱兵胜讲述改造家乡的经历功成不忘家乡,名就不舍乡亲。朱兵胜的亲叔叔朱英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叔叔生前不遗余力改变农村面貌的精神对朱兵胜影响很大,朱兵胜认为赚了钱就应该回来建设家乡,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因此,朱兵胜虽常年在外,但依旧不忘家乡的发展,多年来捐资救贫、救困扶危,帮助改善父老乡亲的生活环境。朱兵胜先后带动老家一万多余人外出务工,介绍他们到矿厂及自家葡萄酒厂务工,不仅帮助乡亲们改善了生活,也为精准扶贫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年,我从山东返乡探亲,想带点小礼品给亲人们。可是家乡没路,车子进不了村,只能几个人挑着扁担将东西扛回家。”要致富,先通路。为了解决道路出行难的问题,年,朱兵胜自费修建通湾通组公路;年,他又修建了通塆通组的环形路。
“我在山东那里可以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但我还是想回老家,因为我老家是湖北黄冈的,老家亲情不能忘,什么叫乡愁,这就叫乡愁。”朱兵胜向记者说道。
“金山银山”换来家乡的绿水青山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年,朱兵胜看准时机,转向投资葡萄酒厂,交由专人管理后,自己退下来回到罗田县河铺镇文家庙村,全心全意加入到建设家乡的行列。
年,为了使公路顺利通过水渠不妨碍交通,朱兵胜自费五十万元修建了过路涵洞。短短数十载,朱兵胜潜心投入农村道路改造事业,如今,家乡的一条条农村路,成为了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小康路”“放心路”。
▲朱兵胜向本报记者介绍文家庙村的风貌路通了还不够,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朱兵胜从山东回乡后,先后拿出五百多万元用于整治文家庙村的村容村貌,改造猪圈、拆牛栏、建公共厕所、修广场、安路灯、修长廊、做护栏、立门楼、挖水塘、种花草……过去脏乱差的小村庄变成了如今的整洁美丽的新农村。不为谋利,不求回报,朱兵胜用自己辛苦攒来的血汗钱,点亮了家乡的绿水青山。
愿做家乡建设的基石
朱兵胜不仅全力建设家乡,还热衷公益事业。早年前,朱兵胜得知马驿坳村有个孤儿无家可归,他自掏腰包花了70余万元,帮其建房、供其居住,并且一直赞助这个孩子从初中读到了大学。
年的洪灾使不少灾民居无定所、生活困难,朱兵胜不仅主动奔赴抗灾救灾第一现场,还给受灾户捐钱捐物。
▲朱兵胜向本报记者讲述帮扶故事长期在外的打工者想看看家乡的变化,朱兵胜赞助制作了家乡的航拍视频,让村民们能在千里之外解乡愁。
不论亲戚朋友或是左邻右舍,哪怕是陌生人,只要是家庭困难需要帮助,他都乐于助人,有求必应。“我做的这些都微不足道,还有太多需要我去帮助的人呢!”为此,朱兵胜荣获第四届河铺镇“孝德之星”的称号。无私奉献、建设家乡的事迹传遍了河铺镇,提到朱兵胜,无人不竖起大拇指夸赞。
▲朱兵胜(中)和本报记者合影罗田县河铺镇宣传委员方银桃感叹:“何为孝?反哺家乡为大孝。魅力河铺,孝德名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能人代表,河铺镇这个孝德名镇才能继续发扬光大。”
文家庙村党支部书记李水涛向记者介绍:“有朱兵胜这样的能人回乡,我们文家庙村党支部立马召开党员大会,全力支持,提供指导服务,并制定了详细的乡村改造方案。”按照方案朱兵胜经过六年多的家乡改造,在村委的引导和村民的配合下,将文家庙村打造成地绿水清又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
▲朱兵胜获得的荣誉一个人富了不是富,大家富了才算数。朱兵胜这种无私奉献建设家乡的精神激励了许多人,带动了罗田县当地许多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纷纷行动,自愿加入建设家乡的行列。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仅需要党的领导、政策扶持,也需要万千如朱兵胜这样的助力能人,使得农村脱贫、乡村振兴走得更快更好。(通讯员:刘世民)
记者:周金钰
摄影:喻勇波
编辑:喻勇波
责编:刘文婷
设计:柏洁
审核:饶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