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之梦小正大电影的探索与发展

电影《青云之梦》根据罗田县作协主席刘心明创作的长篇小说《八品乡官》改编而成。作品聚焦中国基层治理,讲述以大别山地区凤山县青云镇党委书记郑浩为代表的一班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直面基层工作中的冲突与问题,体现出对基层社会中法、理、情的深刻思考。影片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等国家话语作为时空背景,由个人个案的具象视点映射至家国天下的现代社会,由点及面,具体而微,完成了从个人到国家伦理价值建构的电影化呈现。总体而言,作品以其精湛的表演、精巧的技术和精致的剧本为我们打开了“小正大”(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电影的探索与发展之路。

小成本、小人物、小切口

“小正大”电影常以微观角度复述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这对影片的创作提出了诸多要求:既要注意影片事件的真实可感,避免空中楼阁的主观想象,又要在情节构建上遵从叙事规律,在艺术表达上不落俗套。导演张玉中曾坦言,农村工作政策性很强,如何把握艺术化、创新化与真实性的尺度,是他创作中的一大难点。影片原著《八品乡官》是作者刘心明基于自己连任六年乡镇党委书记的真实经历所作,因此在内容、细节方面,都可以还原真实的乡村场景,具有切实可查的依据,为影片的真实性提供了前提。

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全面生动,横纵交汇,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从横向上看,影片分为两大主体,一类是基层干部,一类是基层群众,两大主体的矛盾体现出基层治理的难处,两大主体的弥合则彰显着基层治理的生命力与家国同构的价值观。从纵向看,两大主体中各自有着丰富、饱满而又多样的人物群像:干部群体中既有一心为民的镇委书记郑浩,有考察基层治理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学习的副县长杨雪,有在基层工作中寻找自我认同与价值归属的青年干部林子涵,也有为了个人私利而消极怠工的村支书王德宝,更有盘踞一方欺上瞒下的村干部何四清;基层群众中既有不愿给政府拖后腿、安守清贫的老党员何大爷,有被欺压而找不到奔头的何家坪群众,也有因产业面临淘汰而心生怨怼的商人赵大庆,更有投资失败自暴自弃的贫困户胡有根。影片成本虽小,可仍在有限的条件巧妙布局内容;人物虽小,却以散点勾勒起中国基层社会的群像;切口虽小,但又剖开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横截面。

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

影片构思精巧,人物情怀大,故事视野大,乡村发展格局大。故事以四个板块为主要内容,分别是大坪村建设、包装厂群访、何家坪选举和温泉山庄开发,四个板块涵盖了基层生活的诸多方面,角度锐利,视野宽阔。面对基层治理的各个问题,郑浩的一番话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就像筷子夹粉条,夹得紧了容易断,夹得松了又容易溜,力道给恰到好处。”面对不同区域和个体的具体问题,这批基层干部有着灵活的处理方式。面对脑子活泛但醉心于河沙生意的王德宝,郑浩卡住利益的脖子,将其个人私利与大坪村的集体利益紧紧捆绑,使两者协同发展;面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郑浩充分考虑当地实情对房屋予以扩建,又对不愿搬迁、不愿给政府添麻烦的何大爷等人的房屋就地改造、定期回访,这些行为深深触动到了前来考察的杨副县长;面对自暴自弃的胡有根,郑浩等人先扶智后扶贫,帮助胡有根找到生活的动力最后让其一家人得以团聚;面对何家坪的选举舞弊,郑浩雷厉风行,坚决肃清干部中的腐败势力,保障基层班子的纯洁性;面对包装厂的群访,郑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赵大庆。最后,在面对何家坪当地温泉山庄建设之时,郑浩不计前嫌找回赵大庆投资,帮助其包装厂实现向旅游业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并辅助解决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帮助大坪村在建设中通过挖沙和参与工程一同致富。各个故事之前纵横交叉而不凌乱,视野和格局大而不散,真正做到了作品的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青云之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拓宽了电影题材的可能性,更在于紧扣时代脉搏,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等问题上的决心与信心。不同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影片化宏大叙事于隐性的书写,改英雄典型为平凡的小人物,诉家国情怀于微观的情感视角,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尽管影片在对乡村干部的工作处理上过于简化,单个故事间冲突性和波折度不够,对于部分次要人物在形象和行为的刻画上缺乏雕琢,影片依旧在同类题材中独树一帜,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不论是从视听语言看还是从叙事内核看,影片构思精巧,制作精良,以“小”博“大”是影片最为核心的艺术价值。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次脱贫攻坚工作的视听语言表述,是一部有格局、有气质的当代史诗。

(来源:极目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3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