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与青山,绘出来的生命共同体丨与幸福

□红星新闻评论员黄静“不是说黄土高坡吗?黄土呢?”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这句经典台词让人印象深刻。片中,邓超饰演的乔树林带领乡亲们在沙地里植树造林、培育沙地苹果,将不毛之地变成了盎然绿洲。电影呈现的,是毛乌素沙漠治沙的一个片段,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切口。以此,我们看到了十年来我国对绿水青山的探索与追求。这片我们生长的土地,在不断地变“绿”。过去的寸草不生、漫天黄沙,变成了如今的绿树成荫;过去的环境污染,变成了可见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其实与之相对的大背景是,世界森林面积正在减少。十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也是人类追逐生态文明的一瞬间。当我们谈论生态保护时,更多着眼于当下和未来。如果回望过去,我们更能发现,“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涵义。大自然不仅孕育了人类,更滋养了一方人文,我们从诗文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唱到今天的“风吹稻花香两岸”,人们的生活随着时光流淌,更美好,更幸福;文明随着岁月更迭,在绵延,在丰润。面对生态困境如何作答年,连续拍了两个月的天空后,北京市民邹毅把“成果”分享到了朋友圈,触目惊心。雾霾一时成为“热词”,人们闻之色变,急切地喊出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声音。同年,与此相隔余公里的上海,工厂排放废水致河道污染,松江河道变成“牛奶河”。视线转向祖国的西北,从西安出发一路向北,公路两旁的农田里,白花花的塑料薄膜随风飘舞。……大江大河被污染,绿水青山不再,蓝天白云被雾霾遮盖。诚如恩格斯所言:“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和其他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遭遇的一样,我们也面临着生态危机。英国作为最早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首都伦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著名的“雾都”。美国洛杉矶也曾爆发光化学烟雾事件,导致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甚至远离城市的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面对同样的困境,伦敦摘掉“雾都”的帽子花费了50年,洛杉矶实现拨霾见日也历经了半个多世纪。我们该如何作答?环境越被污染,健康越被威胁,人们对绿水青山的向往越是强烈。从古至今,我们都向往山水相融的诗意生活,渴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盼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人们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成为更加重要的民生问题。最近几十年,人类社会的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但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相比,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仍有所不及,在结构上也存在诸多挑战,致使经济与环境之间出现“失衡”。即便是走过30多年历程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也在年遭遇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冲击,致使全球气候合作受到影响。一边是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一边是对生活环境的美好向往。如何抉择?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既是一个观念问题,更是一个责任问题。世界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全球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同在一个地球,同处一片蓝天下,生态环境没有一个人、一个国家能绕开。谁不想坐享绿水青山?谁不想拥有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何以成为金山银山金秋时节,长江滚滚东流,“江豚逐浪”的景观不时可见。曾被预言有可能出现功能性灭绝的长江江豚,将不会再成为下一个白鱀豚。毛乌素沙漠,作为我国四大沙漠之一,已然改变模样,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镇中营盘水库旁的植被。图据陕西日报嬉戏的江豚,变绿的沙漠,得益于长江的水质和生态改善,得益于植树造林的持久坚持。这背后,是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强调“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直观写照。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天蓝、水绿、山青不再是奢望。良好生态环境指向每一个个体,这既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保持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入秋,橘树枝头鼓出幼果,鱼塘里云影徘徊,长江上游的成都蒲江,以蒲江雀舌、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三大地标产品品牌,创造出“点绿成金”的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机制。在长江下游的浙江安吉,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换先行一步。从一竿翠竹撑起一方经济,到依托万顷竹海美景,发展竹林+新业态,再到林业固碳增汇试点。看得见的竹产品,感受到的竹文化,甚至竹林里的新鲜空气,都为百姓换来了真金白银——良好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生态价值转换实现跨越式升级。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当生态环境均匀铺洒在每一个人的生活生产空间,当生态环境产品回归为社会发展的要素,自然生态不仅能满足个人的追求,为个人带来经济价值,更能带动地方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人人共享绿水蓝天,人人共用山草林田,生态面前人人机会平等,幸福才会更公平更广泛地根植在每个人的心间。不断刷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历史不断向前。无论立足人类发展史,还是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为此,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既是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双碳”目标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新目标激发新动能,落在生活生产的细节里:今年8月,我国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投产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万吨。刚刚过去的国庆大假,成都绕城绿道挤满了骑行者,新型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城市悄然兴起。在广袤的乡村,新能源有了更广泛的生产和运用,湖北罗田县三里畈镇,一大片蓝色光伏板“吸光吐电”,蔚为壮观。广西大石山区的千山万弄里,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在夜间为村民照亮山路。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努力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夜景,千山万弄里竖起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立足于宏观视角,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没有哪一个概念,比生态保护更能唤起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正如哲学家拉图尔所言,站在后面远远地观察大自然的想法是一种幻想。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生态问题,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国家能置身事外。唯有坚定信念,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解决全球性问题,才能更长久地走在幸福的大道上。编辑赵瑜(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75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