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邹浩
实习生陶斯微
“我是农民的孩子,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回到农村,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寻找致富路。”从仅为时令农产品的小菱角到四季都能挣钱的“摇钱树”,从省级贫困村到特色产业园,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生彭达用六年时间,在浠水县天井湖村搭建起菱角电商供应链,实现年销量达万元,为多位农民创造就业创业机会。
日前,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第八届“长江学子”名单,彭达作为自主创业类人物入选。
农民的孩子,他走出农村又回到农村
年,彭达出生在湖北省罗田县河铺镇一个小乡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祖辈都是农民。幼时的彭达看到父亲与爷爷在田间劳作,心疼他们种地辛苦,“虽然那时我还很小,但仍能感觉做农业很苦、种地很苦,农民很难赚到钱。”彭达希望能学习农业知识帮助农民,并受徐本禹事迹的感染,高考时他坚定选择了华中农业大学。
本科期间,彭达积极参与多次社会创业实践,如带游客去罗田打板栗体验乡村生活、帮农民售卖土鸡和土猪、开发环保有机肥等。通过不断地实践与调研,彭达感受到书中所描述的“三农”问题: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中老年人,缺乏持续发展动力,他迫切希望为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年,彭达与黄冈天井湖结缘于学校“耕读路上”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将自己农业创业的目标瞄准了当地的特产——菱角。“这里菱角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但是老百姓用他们很传统的土办法在种,很难赚到钱。种得多了产品卖不出去会滞销,种得少了收成又不够。”彭达说。
彭达
农业不一定就是埋头种地,搞农业跟写科研论文一样要先研究,先规划,也要搞新品种,不断探索。在学校田北海教授的建议下,彭达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深耕“耕读兴农·菱辟蹊径”菱角产业项目,继续运用所学知识与科技来做好菱角产业。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在科研室和实验室不断研究,彭达的团队选育出高产耐抗新品种“菱美人”。
“菱美人”品种产量高、成熟早、口感脆甜,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也让农民实现了增产又增收,解决了菱角保鲜难、脱壳难、加工难的产供销全产业链发展难题。但是光有好的品种还不够,还要注重品质。彭达团队探索出了双赢的“菱-菱-鱼”生态种养模式,即:每种植两年菱角,再养一年草鱼,如此循环。彭达介绍,“在种植菱角的过程中,一些菱角掉在水里也会自己生出杂菱,这些产量低不是系统选育的种子,人工除杂成本很大。所以第三年我们就养殖草鱼,把杂菱都吃掉,草鱼产生的大量粪便可以变成菱角种植的肥料。”这种模式下,菱角亩产量从斤再提升至斤。同时,由于生态种养,鱼菱兼收,菱角的品质也有了极大改善。
品牌电商齐上阵,他让“小菱角”变身“大产业”
解决了品种研发的源头问题,接下来就要找到好的销售方式。彭达深知,为了让菱角产业做大做强,品牌传播的作用不容小觑。强化品牌建设并贯彻全产业链,是彭达助推项目地产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
人靠衣装马靠鞍,彭达的项目最终定位地域农产品品牌全渠道传播战略。最初的菱角产品营销,都是彭达亲自撰写文案,主打乡愁文化。“大别山菱妹妹”的品牌形象很符合菱角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项目所注册的“耕读兴农”“菱妹妹”“菱礼荷慕”等14项22类商标进行广泛传播,让“吃好菱角,选湖北天井湖”的口号深入人心。此外,彭达还主持编写了近15万字的菱角产业发展汇编,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村民。
为满足品牌化需求,传统生产加工也随之转换为现代化生产。依托种植、加工优势,天井湖村建设了平米农业现代化生产加工车间,成功将天井湖菱角培育成黄冈市特色地标优品。与此同时,彭达团队开发出“即食菱角”“菱角粉丝”“菱角酒”“菱角膏”“菱角染发剂”“文玩菱角”等相关衍生产品,多种多样的产品满足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菱角品牌也随之越做越大。
彭达与创业团队
“要想发展快,还需电商带,农产品的核心还是把它卖出去。”彭达认为,要帮农产品出村,建立起完善的电商供应链十分关键。以前,电商平台上甚至没有菱角这个类目,彭达带领团队从年到年干了整整一年零两个月后,菱角这个类目在电商平台上终于可以独立上架。彭达还带领团队赴北京、广西、湖南等菱角主要消费市场进行对接,与企业深入合作推动菱角产品销售,搭建耕读兴农菱角电商供应链体系。
彭达团队不仅在电商研究上下了重功夫,还带领了当地农民参与电商实践。彭达带领团队自主开发电商培训课程,吸纳多位农民参与农产品电商直播培训,培训留守妇女利用闲余时间在手机上直播带货,将30多位普通村民培育成带货达人,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依托自营电商、供应链渠道,累计销售菱角超万单,单日最高销量曾登上抖音平台生鲜带货榜第7名。如今,在电商的菱角领域,天井湖菱角已经属于行业第一的位置。
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菱角”,现在已然成为各地消费者和当地生产者眼中的“大产业”。
村干部拿自家田做示范,他从“外来人”变“村里人”
“最开始到农村创业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把我们叫做武汉的大学生,认为我们不接地气。”彭达回忆说,当时,当地农民们的积极性并不高,团队创业一度处于被动的状态。
正当彭达一筹莫展之际,时任天井湖村支部副书记的张剑雄拿出自家40亩地给彭达当示范田,这一举动给了他极大的鼓舞。激励转化为动力,这批示范田最终也不负众望,大获成功。与此同时,彭达和团队为了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在创业期间坚持跟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跟他们一起走进田间地头,一起走入生产队伍之中。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以当地的农民为老师,向他们学习,把我们的理论和种植、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来把他们的一些常规做法,包括选种、培育期模式,系统总结成了经验,并且形成了模式来进行推广和复制。”彭达认为,共同劳作不仅是为了农民的认可,更是向农民学习。这些努力与成绩,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越来越多的开始愿意相信这群年轻人,跟着他们一起干。
曾经的贫困村实现乡村振兴
随着菱角项目越做越大,老百姓也深刻地明白,只有菱角产业在当地发展,他们村里才有希望。现在,彭达的团队每年各种务工劳务支出已经超过了万元,为多位农民创造就业创业机会,从业者户均增收2万元。年轻人帮助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产业致富,当地的老百姓也同样开始发自内心关心这些年轻人。
去年春节,因为冻害,菱角生长和经营都受影响,彭达的团队资金压力较大。村里一位老爷爷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这些孩子挣不到钱,你们可以后面再缓一缓我们的货款,但是你们要自己把困难渡过去。”彭达回忆说,老爷爷的话深深打动了他,现在村民们对他们的认可度很高,他们非常开心。
彭达说:“本质上来说,他们是我们的供货商,但是他们却依旧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让我们也非常感动。我感觉我们真正从外来人变成了村里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