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起山体滑坡险情为啥能成功应对?
■欧植兆王毕勇
6月27日,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匡河镇分水岭村七组鄂家塆成功处置一起山体滑坡险情,无人员伤亡。近日,笔者来到匡河镇分水岭村实地探访,了解处置背后的故事。
发现异常立即报送信息
6月27日、28日,罗田县普降暴雨,局地遭遇特大暴雨,其中匡河镇累计雨量达毫米。6月28日中午,匡河镇分水岭村党支部书记、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朱双全对全村开展巡查。28日15时56分,朱双全巡查到七组鄂家塆时,发现水塘的水特别浑浊。
“下雨后,水浑浊很正常。”有村民这样认为。“这次不一样,从山上流下来的是黄泥巴水。平常雨后从山上流下来的水是黑绿色的,夹杂着青苔和腐烂树叶。”朱双全感觉苗头不对。
“上午巡查时水塘的水还是清的,下午就变浑了。”想到这里,朱双全立刻沿水道往山上爬,发现鄂家塆背后的山体有松动迹象。他迅速向镇里和相关单位报送了灾害风险隐患信息。
接报后,罗田县应急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和湖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技术人员立即赶往现场,迅速组织群众转移,并会同镇村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上山勘测。此前,罗田县防汛办、气象局已经向辖区内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等相关人员点对点发送了预警信息。
“经过勘测,山体中上部发生了滑坡,滑坡体约2万立方米,还有潜在变形方量立方米。”湖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技术人员张满介绍,虽是小型滑坡,但滑坡体距国道不到米,距最近的村民房屋不到50米,危及13户22人。
在滑坡现场,危险区域已被全部封锁,并设立了警示标志。匡河镇副镇长金慎介绍,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滑坡现场的两台自动监测设备24小时对滑坡体进行监测。有关部门派人在滑坡体周边值守,成立了巡查监测专班,在灾情稳定前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
用笨办法争取能力提升
“险情来得非常突然,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得益于朱双全的高度敏感。”匡河镇党委书记闻静长舒一口气说。
万幸的背后,是扎实细致的防范工作。开展经常性灾害风险隐患报送工作,是及时准确发现突发险情的前提。一直以来,黄冈市应急管理系统高度重视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大力培养基层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持续开展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工作。
每年5月起,黄冈市就迎来备汛大考。地处山区的罗田县匡河镇,防范地质灾害是重中之重。罗田县目前有地质灾害风险点处,其中匡河镇11处。该县对这些地质灾害风险点进行了治理,大大降低了危险性。但因山体结构复杂,新的地质灾害风险点不时出现,给村民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我们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加强对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求他们每天定时巡逻,发现苗头及时上报。”闻静说,基层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识别风险的经验和能力至关重要。
今年5月初,罗田县就召开了防灾动员大会。5月中旬,匡河镇请来专家,为各村党支部书记和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授课。5月底,该镇又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开展网上学习,对分数不达标的进行约谈。
“大多村党支部书记年龄较大,学习很吃力。我们用最笨的办法,对他们反复培训。多培训几次,他们就基本能掌握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反复培训,对他们提高警惕性和敏感度十分重要。”闻静说。
“那天,我看到鄂家塆水塘的浑水后,心头一紧。结合培训内容,想到地质灾害案例,感到时间紧迫,就急忙报告。”朱双全说。
湖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周洁表示,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预见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要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报告。同时,有关部门要在地质灾害风险点安装监测设备,必要时立即组织群众撤离。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责任编辑:邵卫卫、罗地生
中国应急管理报新媒体中心编辑:庞舒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