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守望绿水青山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题: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守望“绿水青山”

新华社记者丁玫徐海波潘德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百姓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方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一幅幅天蓝山绿、水清人美的生活图景正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粗放”让位绿色回归

位于我国中部的大别山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被视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大别山主峰脚下的罗田县九资河镇群山起伏、松林似海,当地人世世代代以种植出售中药材为生。

市场经济大潮下,砍伐林木、开山采矿一度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路径。然而,这条粗放的发展之路却是越走越窄,九资河人掉头转向,重新扛起“天麻第一镇”“中国茯苓之乡”的招牌。

茯苓、天麻等木本药材逐渐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但背后巨大的“生态成本”逐渐显现——每年不仅需要砍伐大量木材做菌柴,还需要挖来新土培新壤。

近几年,政府开始号召村民改种草木药材。“砍树取木、挖山取土”的木本药材种植走向终结。

最早“吃螃蟹”的药农方永贵说,种草本药材就像种庄稼一样,简单环保,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成本投入不到种天麻的一半,挣的却一样多。”

看到方永贵的尝试赚到了大钱,原先“犹豫不决”的药农纷纷效仿。

“种植草本药材不仅让农民拿到了勤劳致富的金钥匙,而且让我们山区乡镇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九资河镇党委书记叶锦明表示,到年,九资河镇中药材产值将达到10亿元。

打破“魔咒”实现逆袭

走进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的朱砂古镇,公里采矿坑道改造而成的灯光长廊光彩夺目;矿洞内的雕塑栩栩如生,昔日采矿、选矿和冶炼场景真实再现……曾经人迹罕至、危楼遍地的废弃矿区已成为贵州旅游业“新星”。

地处湘黔交界的万山区曾是中国最大的集采矿、冶炼、科研于一体的汞工业基地,被称为“中国汞都”。矿老山空后,却是矿渣遍野、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年,万山汞矿政策性关闭破产,余名矿区职工下岗。

然而,万山人在曾经“沸腾的群山”中发现了新“生机”:他们一方面变废为宝,发展旅游业,对原有矿区建筑进行修缮和恢复,打造朱砂古镇;一方面利用万山在汞和朱砂工艺品上的技术优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市场。

“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万山人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与十多年前相比,万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汞矿最后一任生产矿长李晓康说,“关矿之后,很多工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就业的机会多了,好多人又回来了。”

“绿播”神州成就梦想

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承担着长江生态安全和“一库清水送北京”的使命。自年冬开启的“绿满荆楚”行动,已累计完成植树造林超过万亩。

湖北将“播绿”进行到底。年初,湖北省人大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为绿色发展“立法”。年底,湖北启动森林修复、重点河湖湿地保护、长江河湖岸线保护等“五大工程”,为长江筑牢“绿色屏障”。

同样,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近些年持续推进“绿色屏障建设制度创新试验”“促进绿色发展制度创新试验开展生态脱贫制度创新试验”等7个方面30余项改革举措,构建起保护青山绿水的“四梁八柱”。

浙江自年以来,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支撑了浙江乡村面貌、经济活力、农民生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从祁连山生态问题中吸取教训,甘肃省出台了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规划,提出将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农业等十大重点产业,强力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制度、法规相继出台,为人民的绿色梦想、幸福生活勾画出美好蓝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35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