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有12个地级市,其中的两个地级市由于隔江而望、距离极近,最近处仅有1公里宽的满面,从而被称为我国相距最近的地级市。这两个城市分别是黄冈市和鄂州市,两个城市一北一南隔长江而望。
两个地级市隔江而望
按说在当初交通、通讯不太发达的时候,国家往往会出于管理方面的需要,在确定地级市和县城驻地的时候,会从某一个行政区域内的城镇均匀度、居中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那么湖北省的这两个地级市为何却能相隔这么近设置呢?咱们从历史上来看看,这两个城市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这种情况的。
由于靠近长江运输方便、地势相对平坦,这两个城市所在地的位置,就成为不可多得的设立城市的地方。特别是在夏商周时期,湖北的广大地区还是一片蛮荒,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往这里迁徙、分封的时候,黄冈、鄂州一带就成为首要的选择,所以也就造成这两个城市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两地地形极为平坦、交通方便,便于开拓成为城市
黄冈市黄州区,在楚国考烈王(公元前—年在位)时期,把位于今天山东省邹城市的邾国灭掉之后,就把邾国国王迁到了这里,称为邾城(今黄冈城区禹王街道办事处禹王城遗址),这是黄冈一带有城之始。隋开皇十八年()在今天武汉市新州区“以县东黄冈为名”置黄冈县,此为黄冈一名之始,后为黄州治所。在北宋初,黄州州城(黄冈县城)迁到今址。元代为黄州路。明朝洪武元年(年)改黄州路为黄州府,清承明制,雍正七年(年)后黄州府辖黄冈、黄安、麻城、罗田、蕲水、广济、黄梅7县和蕲州,直到清末。
清黄州府
鄂州的历史相对于黄冈来说更为悠久了,甚至湖北省的简称“鄂”,就是来自于此。在殷商时为鄂国。但是直到西周夷王七年(公元前年),“楚君熊渠伐庸、杨粤,至鄂。封中子红为鄂王,筑鄂王城。”时才有了正式的城池。秦朝设置鄂县,到了三国孙吴时期,鄂州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名为武昌,设武昌郡,为都城,于公元年在这里登基为帝。
三国吴时的武昌与夏口
这个时候,今天武汉的“武昌”还是一个叫做夏口的小城。此后直到清朝结束,这里一直叫做武昌。如果历史的轨迹就这样下去,今天的鄂州的前景会一片光明的。但是却有一个变化出现了,原来的那个叫做“夏口”的小城在经过多年发展,到了南朝时已经成为了州级的治所,唐朝时为鄂州,还管辖起今天是鄂州的武昌县。随后唐时的鄂州今天的武昌到了元朝时成为了武昌路的治所,明、清还都是武昌府的治所,管辖着今天的鄂州那时的武昌县。这一状况直到民国初年,为了防止再把今天的武汉武昌和鄂州的武昌弄混,就把鄂州的武昌县改名寿昌县,又过了30多年,年的6月改寿昌县为鄂城县。
年的时候两城图
新中国成立之后,黄冈由于其处于江北的地域特殊性,一直是黄冈专区、黄冈专员公署、黄冈地区、黄冈市等地级行政区域。但是鄂州行政区域、行政级别却经常发生变化,一度还受黄冈专区、咸宁地区管辖,直到年才成立省辖的鄂州市。这样一来,鄂州这个历史更加悠久、湖北省简称得名地,管辖区域和黄冈比起来还是要小上很多,全市面积平方公里,辖鄂城、梁子湖、华容3区,而黄冈则有1.7万平方公里,辖七县、二市、两区。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鄂州卫星图
上个世纪60年代末黄冈卫星图
9年的卫星图,黄冈才刚开始向南发展
其实严格说起来,在开始的时候,两个城市还是相隔一段距离的,如果相望也不是直接着,而是斜着相望的。但是随着黄冈市城区的发展,越来越向东、向南发展,变成了与鄂州正相对的位置了。因此,鄂州、黄冈两个地级市隔江相望、距离极近的情况是历史的演变一步步造成的。不过最近把两个城市合为一地的呼声也极为响亮,不知道您对此怎么看,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