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董淑健
通讯员刘世民张莉
9月2日,《红莲型杂交水稻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在湖北省罗田县举行,“一带一路”沿线多国参会代表对罗田县的亩红莲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片基地位于罗田县河铺镇林家嘴,是武汉大学(中国)·旁遮普大学(巴基斯坦)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试验基地,去年10月开始建设,今年6月15日,第一批秧苗开始插秧。
朱仁山教授考察巴基斯坦拉合尔种子基地,该基地为中国援建
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教授朱仁山说,再过半月左右,这片水稻就可以收割了。目前,基地内的水稻长势喜人,初步估计亩产量较高、性状优良,前景令人欣慰。
罗田基地技术人员朱仕奎接受记者采访
各国专家学者反响强烈
论坛于2日上午9时开幕。
通过线上参加论坛的代表包括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业厅厅长Mr.ShahzadSabir、旁遮普大学教授Dr.MuhammadAshfaq,孟加拉国超级种子公司主席Mr.MohammedMasum,越南宁平省农业厅厅长Mr.VuNamTien等。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家的代表通过视频,向大会展示了红莲型杂交水稻在当地的示范推广情况,谢华安院士等做了水稻发展专题报告。国家《红莲型杂交水稻国际合作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课题组朱仁山教授从立项背景、研究基础、项目措施、预期目标等几个方面做了介绍。
2日下午,与会代表一行50余人参观了制种基地,朱仁山对红莲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进展及基地制种情况做了介绍。国内外嘉宾对红莲型杂交稻的发展进行了充分交流,初步提出了开展红莲型杂交稻国际合作的可行性建议。
3日,论坛还将举行多位专家的报告。
国际公认三大杂交水稻之一,累计推广面积4.5亿亩以上
据朱仁山介绍,“红莲型”与“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一起被国际公认为杂交水稻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是我国杂交水稻重要的遗传资源。发展红莲型杂交水稻能丰富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减少单一细胞质类型带来的潜在危害,对保障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势头良好,累计推广面积已达4.5亿亩以上,为东道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我国对红莲型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缺乏系统战略规划,尚未形成产业竞争力。同时,其推广还面临品种更新换代问题。由武汉大学主办,罗田县、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中巴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承办的此次论坛,主旨即为解决此问题。
朱仁山说,我国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世界近50%人口以稻米为食。水稻是我国单产最高、总产最多、投入产出效益最好的第一大主粮作物。武汉大学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一直走在“第一方阵”。
红莲型杂交水稻是以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为领军人物的科研团队经过40多年攻关培育出来的良种,具有高产优质、氮肥高效、耐高温、生态适应性广、繁殖制种产量高等优势,既可在我国长江流域用作中稻,华南稻作区用作早、中、晚稻种植,也适合在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推广种植。
由于红莲型杂交水稻具有高产、优质、广适、多抗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外种植面积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截至年,红莲型杂交水稻在我国南方稻区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万公顷,获得直接经济效益87.76亿元、间接经济效益约.11亿元。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武汉大学积极推进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应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对《红莲型杂交水稻国际合作发展战略研究》正式立项,武汉大学研究团队访问了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等国,与当地科研院所和企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了本土化科研合作育种工作。红莲型杂交水稻在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推广应用,对于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实现我国优质杂交稻种子出口,提高东道国水稻产量和农民收入,保障国际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种子基地将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据朱仁山教授介绍,罗田基地的建设是《中巴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项目的重要内容,基地旨在建成适宜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的样板工程,汇集品种、农机、农技、人工智能、大数据、5G、遥感等技术于一体,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制种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规划,基地首期建设面积亩,三年建成省级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五年建成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示范基地,能够满足湖北省域内的种子企业的制种部分需求,同时立足中国,面向巴基斯坦,辐射至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据悉,种子基地已将后续亩土地储备工作提上日程。基地建成后,对于打造湖北省杂交水稻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从源头上控制杂交水稻种子质量,重振杂交水稻国际形象,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粮食安全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